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事项 > 基本信息 >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 教职工代表工作报告 > 正文
淮阴工学院五届四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015年01月30日 20:56  点击:[]

解放思想 创新举措 强化内涵

全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淮阴工学院第五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15129日)

李北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实施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是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各项任务的开局之年,是学校“制度优化年”。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推进协同共建,深化管理创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凝炼发展理念,发展目标进一步明晰

明确发展理念。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创新提出了“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理念,明晰了“对外协同共建、对内管理创新”的发展路径,着力推进学校“三个转型”:由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由专业建设为主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并举转型、由教学型高校向教学科研融合型高校转型。

凝聚发展目标。在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凝聚了“硕士单位、大学条件、民生工程”三大目标。召开改革与发展战略研讨会,认真分析问题,研判形势,结合学校实际,细化了“10个翻番”和“10个突破”的具体指标,并出台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加强协同共建,办学资源更加丰富

校校协同渐趋深入。与南京工业大学对口支持合作取得显著成绩,明确了共建重点,完善共建机制,共建南工大淮安研究院,联合招聘高层次人才;聘请南工大特聘教授5人,教学名师导师2人;积极开展项目联合申报和成果共同培育,不断提升科研水平。由我校首倡牵头,与台湾三所高校、市台办及在淮台企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台商学院,产生重要影响。

校企协同进展顺利。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淮工中兴学院,开展嵌入式教学,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目前项目已经过多轮谈判,即将正式签约实施;与市工商联达成合作意向,共建淮商学院;与上海康德莱公司商定共建省介入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政协同初具成效。与省食药局共建省介入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在省经信委和教育厅支持下,联合金湖县、涟水县、经济开发区共建高校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与省交通厅达成意向,共建车辆与交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省社科院联合共建苏北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苏北中心城市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

三、实施“三化”工程,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

引育调停提升“三化”水平。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幅提高引进待遇,引进签约博士35人;鼓励教师读博,新增博士14人、在读博士23人;出台《淮阴工学院教师出国(境)研修管理暂行办法》,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年内选派出国(境)进修9人次;出台《淮阴工学院挂职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提高教师直接服务社会的能力,共有25人到企业、高校和政府挂职锻炼,其中9名拟挂职县区同志被列入“淮安市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认真做好“以老带新”和青年教师“工程实践”工作,14人通过“工程实践”考核,11人通过“以老带新”考核。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富有成效。创新机制,柔性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专家等高端人才20人;新增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建设高层次培养对象4人,获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高技能人才1人,省青年岗位能手1人,选拔申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组织申报市“533英才工程”培养对象124人。晋升教授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32人;评审校内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

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倡导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优良师风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营造优良的学术风气。年内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情动江苏杰出国际友人”称号各1人。

四、优化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资源集聚、分类多元、自主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立翔宇学院,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强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共开设学科竞赛实验班、考研辅导班31个,参与学生3000多人。推进分类教学,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学科竞赛投入力度,学生在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等重大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77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22项,省级项目67项。创新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机制,2014年毕业设计(论文)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奖质量取得新突破。加强学生校际交流,29名学生赴省内高校、5名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42名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

集聚教学资源。新增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金融数学本科专业2个,专业总数达55个;获批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增加至8个,为全省同类高校最多。以组织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实践平台建设品质;土木工程、盐化工工程、商务人才等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以良好成绩顺利通过网评验收;获全国高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奖2项。出台《淮阴工学院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资助与管理办法》,不断强化高层次教学成果培育工作。积极开展校级课程建设立项评审工作,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4门、优秀课程59门。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出版教材5部,获2014年江苏高校重点建设教材立项1部。组织开展教授、博士教学观摩活动,举办教学沙龙和网络培训,获省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多项。

强化质量监控。坚持三段式检查制度,做到质量监控全程化;认真执行教学日常检查制度,发挥教学督导作用,落实听课制度,多渠道开展教学评价,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确保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运行。完成2013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标准化考场顺利建成投入使用,实现了对考场全程远程监控和指挥, 淮安、宿迁地区3800多名考生首次在我校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五、促进科研提升,科技工作实现重要突破

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我校作为主要支撑单位的淮安市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升格省重点实验室1个,新增省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市级科技平台4个;精心筹备,积极申报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院士工作站和1个市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学校拥有7个省级实验室,6个校企共建省级工程(检测)技术研究(服务)中心、2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市级工程(服务)中心,高层次科技基础设施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科技项目和经费大幅提升。实施项目招领和培育制度,积极拓展立项渠道,年内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8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9项,超过我校历年获批的该类项目总和;市厅级项目88项,横向课题258项;科研经费到款额突破2000万。

科研成果取得新突破。我校作为第三单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国家科技奖励的突破。获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省社科联征集论文奖4项,省社科联“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市自然科学论文奖45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荣获“淮安市科技创新先进典型单位”称号。

产学研合作取得新实效。启动 “一十百千”工程,各二级学院与县区、企业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不断拓展校企合作途径,深化合作程度。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举办“科技局长校园行”活动,与地方政府全面建立“产学联盟”关系的同时,积极推进科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合研发新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研发平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六、首推学科特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实施学科特区建设工程。出台《淮阴工学院学科特区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组织遴选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2个学科进入学科特区立项建设;落实建设责任,细化建设任务,强化建设措施,积极推进学校重点学科建设。

顺利完成特需项目中期考核。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学位办对“特需项目”中期考核的要求,制定中期考核工作方案,形成了自我评估报告,组织了实地评估,在同类高校中率先完成“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中期考核工作,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认真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组织制订2014级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2013年淮阴工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推荐南京工业大学兼职博导、硕导43。年内完成22名研究生招生计划,获评“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新增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个,现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7个;获批“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8项,获第十一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2项。

七、强化学风建设,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出台《淮阴工学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开拓和创新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新途径、新机制,开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感动校园”年度大学生评选活动,选树出一批学生典型。实推进“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共有2个班级被授予淮安市“周恩来班”荣誉称号。成立“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建设辅导员工作坊。开展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七个一工程”,科学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支撑体系。获省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项。举办了第三届辅导员工作论坛。

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各具特色的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努力营造优良学风。制定新生“十条新规”,从源头规范学生成长。共有45人获国家奖学金,617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9个班级评为“省先进班集体”,23人评为“省三好学生”、“省优秀学生干部”,1人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共发放校内奖学金及奖励320万元。共考取研究生336人,比去年增加45人。

认真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格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录取新生4677人,生源质量稳中有升。不断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加大特困生就业帮扶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就业工作实效。举办“江苏省苏北地区暨淮阴工学院2015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组织中小型专场招聘会200余场。2014届毕业生协议就业率为96.7%,协议就业率和总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学校连续3次获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八、推进民生工程,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

人才公寓建设稳步推进。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与中兴公司商定联合建设人才公寓,为有效解决高层次引进人才和教职工住房结构性矛盾提供了保障。认真做好人才公寓、校内周转房分配方案的调研工作,提出了小高层周转房的激活方案,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不断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提升教职工生活居住品质。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启动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和宿舍楼改扩建工程,不断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完成北京路校区主楼亮化等工程,进一步提升美化了校园环境。加大物资采购经费投入,做好物资设备采购工作,全年签订各类采购合同127份共5800多万元。新购置图书25000册,现有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40余万册,中外文报刊1800余种,电子数据库31个。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抓好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

切实关注师生生活。做好“奖、助、贷、减、免”工作,进一步加大贫困生帮扶力度,共发放国家奖助学金1431.6万元,协助学生申请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960万元,安排400余名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努力增加教职工待遇,实现教职工收入稳定增长,依法依规发放教职工节日福利。完善教职工大病互助机制,做好教职工免费体检工作。举办第五届教职工运动会、第十五届学生运动会等各项竞赛活动,不断丰富文体活动,切实关心老同志生活,促进师生身心健康。

九、推进制度优化,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进一步优化制度体系。确定2014年为制度优化年,共梳理64个规章制度。新建或修订《淮阴工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试行)》等教学管理制度8个,《淮阴工学院研究生奖助学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5个,《淮阴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等人事规章制度9个,《淮阴工学院教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3个,《淮阴工学院学生考研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等学生管理制度3个,《淮阴工学院财务管理制度》等财务和设备管理制度4个,学校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淮阴工学院章程》作为省内首批14所高校章程之一上报教育厅核准。调整成立学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积极推进教授治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在学校学术管理中的作用。注重发挥教代会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共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召开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充分发挥学生会自我管理作用。大力推进校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保障师生员工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信访案件处理工作,积极协调解决信访诉求,畅通师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校长信箱信件的回复办结率达100%

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加强督查督办工作,促进管理服务部门执行力提升。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全年完成审计项目262项,审计(签)金额33712.69万元,核减金额79.37万元。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和应急机制,有效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认真做好绿化、卫生、维修等后勤服务工作,保持了校园的整洁和绿化美化。节能监管平台通过省级验收,为节约型校园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饮食安全、饭菜质量和价格稳定。

十、加强文化建设,学校美誉度显著提升

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办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师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确定“明德尚学、自强不息”为淮工精神表述语;确定《辉煌》为校歌。改进毕业典礼形式,举办“协同促发展,扬帆谱新篇”迎新年晚会。推进廉洁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开展文明创建以及和谐校园创建工作,学校获评省高校和谐校园。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学校对外交往日益活跃,为学校改革发展争取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和多所兄弟高校来校视察调研,对我校改革发展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承办2014年江苏省人工智能大会等学术会议,提高了学术影响力。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光明日报》、《江苏教育网》、《淮安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主流媒体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和办学成就深度报道24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影响力与美誉度得到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与我们的发展目标相比,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相比,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学校改革发展的系统设计不够,校院办学活力总体不强;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三是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平台、项目和高水平成果还需进一步培育;四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还比较薄弱,高水平人才严重缺乏,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处理好五对关系。一是经验传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二是避重就轻与全面协调的关系;三是直面问题与回避矛盾的关系;四是教学为本与科研提升的关系;五是又好又快与按部就班的关系。

2015年工作打算

2015年是“十二五”“十三五”承接之年,是学校科技提升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的一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围绕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以章程为依托,全面推进教学、科研、学科协调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制定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以章程实施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依法治校。启动院系整合,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进一步贯彻改革思想,推进收入分配、人才引进、科技工作等制度优化工作。

二、进一步促进协同共建

巩固协同共建工作成果,落实淮安台商学院确定的学术交流及项目合作,推动淮安台商学院的内涵发展。完成中兴学院、淮商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的签约并启动建设,力争将中兴学院列为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深化与省经信委、交通厅、食药局和淮安市的合作,进一步丰富办学资源。寻求新的共建点,力争实现共建工作对二级学院办学领域的全覆盖。加强与南京工业大学对口支持合作工作,进一步深化两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工作等方面的合作。拓展校校合作范围,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合作共建工作。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制定精细化引进标准,加大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力度,力争实现高层次人才计划项目突破。调整博士进修政策,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名校、名师、名学科博士。加快教师队伍国际化步伐,进一步细化出国进修办法,积极与海外高校联系,力争建成教师海外培训基地。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产业化,制定办法,形成标准。做好副教授学科评议权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副教授学科评议权。认真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做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模范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申报工作。开展校第六届师德标兵评选活动。

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完善“资源集聚、分类多元、自主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分类教学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完善翔宇学院运行机制,规范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力争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获奖层次和数量有较大提升。完成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实施校级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力争在新一轮省级品牌专业遴选中取得突破;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立项培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力争在省级以上优质教学资源评审中实现新突破;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建设工作,打造一批立体化的重点教材;认真做好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的申报工作;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提高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质量监控。以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切实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力争新增与3所以上优秀大学全面合作;扩大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与交流的规模;力争实现招收留学生。

五、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加强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将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升格为立项单位;确保凹土、介入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省科技厅验收;力争省级平台数实现新增长。完善招领培育制度。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在国家和省(部)基金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支撑计划项目上取得新突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加强成果管理,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力争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新突破;争取获批专利数翻番达到180项以上。深入推进“一十百千”工程。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为中小企业服务与对接工作,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建设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六、着力提升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水平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的实际需求,以学位点培育为核心,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力争特区学科建设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优势与特色。精心准备省级重点学科验收和新一轮立项建设工作,确保省级重点学科通过验收,新一轮学科点和学位点申报取得突破。进一步优化培养方案,完善“需求导向、四维协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协同培养机制,继续做好与企业共建示范性研究生实践基地。做好首届研究生毕业及学位授予工作。启动“服务国家特需项目”验收准备工作。

七、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持续推进学风建设,营造优良学风环境。进一步加强学生考研工作,切实提升学生考研率。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工作,提高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强化招生宣传,拓展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完成2015年各类招生计划。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同层次高校中继续名列前茅。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加大创业基地投入力度。细化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做好心理咨询和心理知识普及工作。深入开展辅导员专职业化建设“七个一工程”,不断提高学工队伍整体素质。

八、着力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统筹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和分配工作,建成北京路校区学生宿舍楼,完成学生宿舍空调租赁安装工作。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力度,做好困难职工慰问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举办高层次文化论坛、人文讲座和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系列品牌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形象标识系统,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质量与品位。加强校园人文景观规划建设,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构建大宣传格局,拓展对外宣传渠道,扩大学校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力争获批省精神文明建设单位。

九、着力加强校园管理建设

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加强财务和审计监察工作,实现办学总经费持续增长,提升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益。细化总务基建工作,盘活校园资产资源。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提升实验室绩效。深化成教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成教规模效益。优化饮食、后勤保障服务条件,不断提升保障服务水平。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巩固“平安校园”建设成果,启动平安校园示范校创建工作。推进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确保人防、技防、物防“三防”到位。

 

各位代表、同志们!团结成就伟业,奋斗创造辉煌。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执着的努力,立志争先,开放进取,严谨谋划,实干兴校,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