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事项 > 基本信息 > 教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工作报告 > 教职工代表工作报告 > 正文
淮阴工学院六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2018年04月30日 21:04  点击:[]

聚焦目标 整体推进

奋力谱写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在淮阴工学院六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

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8428日)

孙爱武

各位代表,老师们: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代表提出意见。我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2017年工作的简要回顾;二是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三是2018年学校主要工作安排。

一、2017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国家推进“双一流”、江苏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指导支持下,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落实“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各项目标任务,学校各项事业呈现稳健发展的新局面。

(一)教学工作取得新成绩

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更加牢固。2017年确定为“质量提升年”,召开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提高全校上下对教学工作的认识,明确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举措。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抓手,对照评估要求和指标体系,全面梳理总结学校近年来本科教学工作特色与亮点。学校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创新校内外协同体制机制,新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4项。完善与中兴通讯、讯方技术等企业行业产教融合模式,强化全流程协同育人。继续推进嵌入式、订单式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扎实推进校际交流合作,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获评省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学校获批江苏省产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专业建设稳步推进。以省品牌专业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工程教育认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获得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受理,数量居全省同类高校之首。在省品牌专业中期验收中取得12良的好成绩。新增省在线开放课程4门。获批省重点教材4部。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获批省成教重点专业2个、培育点1个,获批省成教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培育课程4门。

(二)学科和研究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学科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做好“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任务书制定工作,提交的5个立项学科任务书均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复审。学校列入《江苏省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2017-2023)》,遴选申报的5个专业学位点受到省评审专家充分肯定。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高质量通过了“特需项目”验收评估。顺利完成201790名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任务;22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学位授予率达100%;首次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获批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个。学校连续六年被评为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

(三)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

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大。牢固树立和落实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高层次人才数量持续增加。全年新引进博士73人,其中台湾博士25人,外籍博士5人。主动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领军人才联系,柔性引进人才11人。

师资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引育调停”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新增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28人。高层次人才项目取得新进展,先后有17人获批省“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双创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教学团队成为学校首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首次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239人。

师德建设常抓不懈。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弘扬优良教风和学风,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先进典型选树,1名教师获得“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组织开展第六届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9名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激励全校教师不忘初心、乐业爱生,争做“四有”好教师。

(四)科技创新与服务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卓有成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项,国家社科基金4项;省部级项目38项,其中首次获得工信部重大项目和省社科重点项目。申报专利428项,其中发明专利261项;实现成果转让26项。共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19篇。苏北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团队获批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创新团队获批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平台建设再添亮点。我校牵头的“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作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在全省同类高校中率先实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突破。苏北发展研究院进入CTTI高校来源智库100强;台商研究中心校外研究基地获批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高等教育研究所获批中国高教学会第五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

服务地方成果喜人。启动开展社会服务“1111”工程,不断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举办首届高校科技成果展与产业对接交流会,进行成果发布,组织教授博士与企业进行对接。成立淮安市工程师学会暨江苏省创新协会淮安市分会,推动淮安市工程科技发展。积极主办和承办各类高端讲座和学术会议。

(五)学生工作取得新亮点

德育工作扎实推进。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根本,隆重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深入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3个班级获批淮安市“周恩来班”。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8支团队入选省级重点团队。积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学风建设成效明显。以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共有11个班级获得“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27名同学获得“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评出校内奖学金6525人次。考研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考取率和达线率分别达到20%24.5%

  双创教育硕果累累。全年组建翔宇竞赛实验班58个,有5550人次参加培训,共有1377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获奖人次再创新高。3个创业项目获评省优秀大学生团队创业项目;131个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校获批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淮安市创业孵化基地。

(六)开放办学展现新气象

境外交流更加频繁。持续深化与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美国多米尼克大学、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全年新增境外合作高校7个;全年共接待境外来访人员15批次;共有88人次教职工、137名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

台商学院品牌彰显。台商学院的品牌效应不断彰显,社会认可度和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5月,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充分肯定台商学院建设成效。同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江苏分社、东森电视台等36家海峡两岸媒体齐聚淮工,宣传台商学院特色亮点。与台湾中华大学联合举办项目合作交流会;与台湾义守大学、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共建蝴蝶兰研究基地。承办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特训营,积极推动两岸青年文化交流。

“留学淮工”效应初显。留学生教育实现“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留学淮工”品牌初步打响。2017年共招收留学生104人,其中本科生99人,硕士研究生4人,语言生1人,本科留学生入学率增长57%,留学研究生招生实现淮安市零的突破。

(七)乐业校园建设迈出新步伐

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校史馆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淮阴工学院史稿(1958-2016)》出版发行。继续组织开展年度10件大事评选活动和“30年回眸”校友返校活动。扎实做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廉洁文化教育。做好学校重点工作、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新闻外宣成果喜人。

师生员工“获得感”明显增强。积极落实相关文件,执行新的住房补贴政策并补发住房补贴,教职工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关注教职工生活,完善教职工大病互助机制,定期看望慰问生活困难和生病住院教职工,教职工体检由校内转到了市一院;优化午餐补助发放形式和发放范围,增加生日蛋糕券发放福利。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生活。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萧湖双创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进一步扩展办学资源。新建枚乘路校区2幢学生宿舍楼,完成了北京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第二食堂的升级改造,建成北京路校区和枚乘路校区学生事务大厅,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加大校园绿化美化投入,校园环境文化品位进一步提升。

  (八)管理服务工作呈现新面貌

内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以大学章程为基础,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成立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党委教师工作部,独立设置招投标办公室,增设了部分部门、单位内设机构,更好地提升了工作效能和服务能力。

制度废改立稳步推进。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全面梳理学校现行规章制度,积极推进校级层面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制定和修订规章制度69个,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条件保障持续加强。经费筹措能力进一步加强,累计实现各类收入6.75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年审计(签)项目791项,审计(签)金额1.9亿元。招投标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各位代表、老师们,过去的一年,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加快推进。我们深知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得益于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学校发展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各位代表,同志们!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上,回顾2017年工作,我们有沉甸甸的收获;展望2018年,我们必须倍加努力。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谋划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展现新作为。

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指明了新时代国家各个领域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明确了建设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目标任务。可以说,每一个战略、每一项任务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都需要高等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服务支撑。这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核心要义之所在。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正由基础支撑作用向支撑引领作用转变,并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向中高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牵引力。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都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会议就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进行了全面动员,明确提出了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实现走在前列的宏伟目标,最核心的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特别是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在江苏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也强调校校有机会、校校有任务,鼓励高校要有个性、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特色。

我们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学校发展的新目标。面对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面对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新需求、新期望,我们必须好好地总结过去,谋划发展。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虽然目前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兄弟高校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对标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内在要求,特别是我们要想在2020年顺利获批硕士单位,学校依然还存在一些发展短板和不足。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推进改革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还不够;面对竞争,自身压力还不大,少数师生员工的“精气神”不足,担当作为精神需要进一步增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水平还不高;服务“淮安崛起”的能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办学特色还不明显,等等。解决这些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根本举措就是要全力推进“淮工振兴”、全面实施“十个一流”、全力助推“淮安崛起”,奋力谱写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三、2018年的主要工作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校建校60周年,也是学校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一年,是学校的内涵建设年、质量提升年和目标管理年,做好全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018年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方案》在开学之初已经印发施行,文件对如何全力推进“淮工振兴”、全面实施“十个一流”、全力助推“淮安崛起”,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作了全面阐释、细致解读。“十个一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全面发力、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指标引领,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凝练特色、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以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队伍建设、一流学生培养、一流科技服务、一流境外合作为重点,以一流党建工作为统领、一流文化建设为引领、一流智慧校园为支撑、一流治理创新为保障,全面实施、整体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下面,我结合“十个一流”的推进,联系年度重点工作和学校实际,再重点强调两个方面:

(一)聚焦目标,全力以赴备战硕士单位申报

  1.围绕办学实力整体提升,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坚持学科建设在内涵式发展中的龙头地位,重点实施学科建设“246X”工程、硕士单位立项建设工程和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做好“十三五”省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确保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等5个省重点培育和建设学科以良好以上成绩顺利通过省中期检查。以5个省重点培育和建设学科为基础,遴选2个校优势学科使之成为国内知名学科,4个校重点学科使之成为省内同类领先学科,6个校重点建设学科使之成为省内知名学科,建设一批深度对接区域行业产业的学科群。加强研究生教育,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主动策应新工科建设,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专业建设“2612”工程、校企协同育人“234”工程、专业设置优化工程和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在继续推进国家、省、校三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遴选打造2个国内知名专业、6个省内同类领先专业、12个校级品牌优势专业。继续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确保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通过专家现场考查,并新增3个受理专业。加强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每个专业建立2个以上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聘请3名以上企业兼职教师、与4个以上规模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按照新工科建设要求,制定完善专业准入标准,制定动态调整方案,健全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

3.围绕优秀教学科研团队打造,推进一流队伍建设。坚持师资队伍是学校事业发展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启动翔宇学者工程,力争引进2-3名海内外知名领军人才。实施翔宇英才工程,组织遴选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争取获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实施翔宇先鸣工程,全年力争引进100名博士;继续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根据学科团队建设需要脱产攻读博士学位,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施“翔宇名师”工程,年内组织评选翔宇教学名师”“翔宇优秀辅导员。进一步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争做四有好教师,用实际行动践行四个统一

4.围绕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推进一流科技服务。坚持“顶天立地”的建设思路,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强重大项目和重要奖项的培育扶持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重点实施平台建设提升工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和社会服务“1111”工程。认真做好“矿盐资源深度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推进协同共建和政产学研合作,明确一名校领导带领一批中层干部挂钩一个县区、服务10个规模以上企业、争取创造1000万元以上社会经济效益,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助力“淮安崛起”。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与产出,力争获批国家基金项目数量稳步增长,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取得突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额突破8400万元。

5.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推进一流学生培养。将“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思想素质提升工程、科创之星培育工程、优秀典型引领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提升思政理论课育人效果。深入开展周恩来精神育人系列活动,加强“两礼一会”仪式教育,继续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注重学生先进典型选树,启动“校长奖章”评选工作。进一步优化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学生考研工作,学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0%以上。不断提升学生生源质量,实现招生录取分数地区第一。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满意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年终就业率在96%以上。

6.围绕国际化水平提升,推进一流境外合作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海外境外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重点实施“留学淮工”品牌工程、境外引智工程和境外合作拓展工程。加强与海(境)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辟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在巩固现有合作高校基础上,积极寻求与知名高校合作,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突破。扩大台商学院影响,加强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建设。稳定留学生招生规模,提升留学生层次,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着力打造“留学淮工”品牌。

(二)优化服务,凝神聚力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

  1.围绕内部治理水平提升,推进一流治理创新。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会参与”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人本、绩效”理念,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重点实施治理体系优化工程、综合改革推进工程、管理效能提升工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提高决策水平。全面梳理优化现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相匹配的制度体系。要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精细化水平,优化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和运行机制,提高管理绩效和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经费筹措能力,做好重点项目、重大资金专项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管理,推进学生宿舍和浴室改造,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推进一流治理创新,必须进一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这既是催生发展动力、激发内在活力的需要,也是获批硕士单位、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需要。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岗位聘任制度改革,修订完善定岗定编及岗位聘任办法;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修订完善职称分类评聘办法;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修订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人员总量核定、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分类发展、各安其位。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汇聚起学校发展的磅礴力量。需要说明的是,新一轮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初稿虽然已经形成,但目前还处于广泛征求意见阶段。学校将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2.围绕和谐向上氛围营造,推进一流文化建设。坚持“文化铸校”战略,积极打造“学习开心、工作顺心、发展安心、生活舒心”的幸福校园,重点实施精神文化引领工程、书香校园建设工程、乐业校园建设工程和美丽校园建设工程。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训和“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淮工精神,使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成为全体淮工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充分利用周恩来纪念馆、校史馆周恩来精神育人分馆等场所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校教育。做好市级“周恩来班”推荐申报和校级“周恩来”班评选表彰工作。以庆祝建校60周年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系统总结60年的办学经验,展示我校办学成就和师生良好精神风貌。

3.围绕信息化水平提升,推进一流智慧校园建设。按照“系统整合、资源共享、运行安全”的原则,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据平台共享工程、应用系统完善工程和网络安全防护工程。按照“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的原则对全校现有信息化系统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步解决“信息孤岛”现象,实现数据共建共享。继续推进校园无线网建设,不断拓展“校园一卡通”应用范围,增加电子支付方式和身份识别手段。

同时,我们还要围绕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推进一流党建工作,重点实施政治建设统领工程、理想信念铸魂工程、素质提升引领工程、党建创新强基工程和凝心聚力温暖工程。

各位代表,老师们,事业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淮工的未来发展,离不开我们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一步一个脚印,建睿智之言、行实干之事、聚发展之力,为全力推进“淮工振兴”、全面实施“十个一流”、全力助推“淮安崛起”,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砥砺前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