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学校党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铸校战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推进“两个力争”,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抓住重点推进校内综合改革,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1.做好综合改革顶层设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省教育改革推进会精神,加强调查研究,拟定《关于深化校内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成立学校推进综合改革领导机构,健全改革领导机制,建立改革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和阶段目标。
2.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原则,以《淮阴工学院章程》的实施为契机,全面推进校内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提高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正确处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进一步形成尊重学术权力的政策导向和考评机制。改进民主管理方式,规范民主管理程序,积极推进校务公开,推进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和管理监督。认真贯彻《淮阴工学院校院两级管理暂行办法》、《淮阴工学院二级学院经费核拨与管理暂行办法》,继续推进校院二级管理。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卓越计划”,认真实施“卓越计划”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试点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启动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逐步推进我校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选课制、弹性学制。贯彻落实全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会精神,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实施学生海外学习计划,推进海外学生来校访学;加强本科生校际交流,积极推进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努力拓宽学生视野。认真抓好与南京工业大学结对共建,以此促进我校人才培养和内涵发展。
4.改进继续教育工作。推进继续教育培养管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我校继续教育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对办学规模较大的专业实行由二级学院全面组织教学工作。加强对相关学院举办继续教育的协调、监督与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二、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适度拓展专业规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布局,年内新增本科专业2-3个。认真抓好省级重点专业(类)建设,启动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全面启动新一轮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视频课程和精品教材,着力打造省级、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和精品教材。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基于国际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建设理念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使用。
加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做好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和申报工作。大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完善项目培育机制,努力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有机衔接的建设机制。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巩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大学生群体活动。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6.抓好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理论教学,重视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有机衔接。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加强专兼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抓好研究生学风建设。做好迎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中期检查工作,推进首届研究生毕业、学位授予和就业工作。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稳步增加研究培养规模。继续抓好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系统总结学校首次院(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经验,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做好迎接省地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各项准备工作。适时编制和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做好2013年度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考评工作。研究把握督导工作规律,提高督导工作质量。
8.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结合“学创”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周恩来班”创建,激励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学习奋斗。深化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党员义工进社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推动工作。做好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推荐工作。
9.加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形成学风建设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完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加强学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诚信教育和国防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举办第三届辅导员论坛,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辅导员角色向政治向导者、管理督导者、心理疏导者、学术倡导者和就业指导者转变。做好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推荐工作。不断完善班主任考核工作,改进本科生导师制。重视关工委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在关心帮助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三、全面加强学科建设,着力打造学科优势与特色
10.全面推进校第三轮学科建设。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的实际需求,坚持以工学学科为主,重视发挥理学和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大力支持符合淮安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学科,按照“择需、扶特、做强”原则,凝炼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团队、建设学科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坚持特色发展、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校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的建设。
11.认真培育省级优势学科。做好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年度检查工作,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为基础,抓好省优势学科培育工作,发挥学科的集成、辐射作用,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精心准备第二轮省高校优势学科遴选申报。推进学科点和学位点的一体化建设,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增领域培育工作。
四、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12.强力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平台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2011计划”精神,着力加强“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培育点建设;加强校级“介入医疗器械设计与精密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加强盐化工新材料工程实验室等现有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建设项目、协同科技攻关,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做好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介入医疗器械研究重点实验室迎接省科技厅绩效评估工作,确保获得良好等第。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积极申报省科技成果转移中心。
13.加强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培育。健全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平台在培育高层次项目、高级别成果中的支撑作用。认真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制定出台学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意见。加强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工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力争年内获批省级以上项目3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市厅级项目100项左右,横向经费到款额超过600万,实现科研经费到款额增长20%,力争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取得新突破。积极申报省科研工作先进高校。
14.做好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报工作。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与重大、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积极组织做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申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报建设,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实现影响因子新的提高。
五、坚持培养引进并举,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15.做好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工作。坚持培养、引进相结合,着力建设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力争引进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海内外人才10人以上,重视从企业引进工程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相关政策,着眼于提升学科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做强现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基础上,积极打造新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着眼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在该项目上有所突破。
16.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发挥中心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体系,大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有计划地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根据学科团队建设需要脱产攻读博士学位,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5%。积极做好“以老带新”和“工程实践”工作,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步伐,加大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境)访学力度,鼓励教师带项目出国(境)访学。加强人才工程项目建设,以省、市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为平台,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促进现有教师队伍中的骨干脱颖而出。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开展校第六届教学名师评选活动。
17.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坚决抵制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做好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模范和师德先进个人评选申报工作。
六、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校园
18.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文化建设的意见》,积极探索工科院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文化在办学育人过程中的作用,着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宣传、积极践行“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的淮工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淮工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成为鼓舞师生士气、凝聚上下共识、引领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举办高层次文化论坛和人文讲座,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第十届感动校园大学生评选,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节和英语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办好校第十五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不断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健全校园形象标识系统,完成校园景观规划,推进文化景点建设,营造办公场所的文化氛围,努力打造高水平、高质量、高影响的大学文化建设成果,增强学校文化底蕴。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
20.关心师生生活。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师生学习、生活条件,关心师生身心健康,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幸福感。切实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做好学生奖、助、贷、补、免工作。落实教职工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互助实施办法,继续做好教职工免费体检和困难职工慰问工作,关心离退休老同志生活,尽力解决青年教
职工子女入托、入学问题。进一步完善师生生活区服务设施和物业管理,开工建设枚乘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不断改善师生员工学习、生活与文体活动条件。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办好第五届教职工运动会。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加强统战和群团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优势和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建和谐校园。
七、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提升办学水平
21.做好管理服务工作。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监督和控制,坚持开源节流,规避财务风险。加大监察、审计力度,规范招投标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对外有偿服务制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厉行节约,增强节约意识,压缩“三公”经费和办公经费,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做好第二轮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服务水平,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饮食安全,提高师生满意度。进一步规范江淮学院管理,提高办学质量。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检查评比。做好拥军和扶贫工作。
22.做好招生就业工作。强化招生宣传,拓展生源基地,提高生源质量,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确保圆满完成2014年招生计划。进一步完善“专转本”自主招生制度,做好“对口单招”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工作的指导,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指导服务体系,确保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同层次高校中继续名列前茅。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培
训。积极申报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基地。适时编制发布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3.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巩固“平安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成果,做好新一轮“平安校园”评估验收准备工作。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和应急机制。推进安全教育常态化,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加大校园技术防范力度,继续抓好学校及周边治安和环境整治工作,切实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校园稳定。
24.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全面提升信息资源数字化水平,推进图书馆改造工程,提高图书、数据库等各类资源保障能力,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为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效运行提供坚实保障。加强“一卡通”使用管理,不断拓展、完善“一卡通”功能。
八、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25.开好第二次党代会。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做好召开第二次党代会各项准备工作。在前期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党代会“两委”工作报告,使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举措更加务实。以本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契机,动员和团结全校上下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26.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切实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道德
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加强网络工作,建设政务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掌握网络管理工作主动权,大力开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巩固壮大校园网络文化主流,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抓好网络安全维护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工作。召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
27.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教育系统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学校《实施办法》,不断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做好在教学科研骨干、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加强校、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努力拓宽干部视野,提高干部履职能力。做好中层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
28.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校领导班子作风建设,贯彻落实《中共淮阴工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改进校级领导班子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认真落实校领导班子联系基层制度、接待日制度、夜间值周制度。加强管理服务部门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和改进管理服务部门作风建设的意见》,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认真落实整改方案,加强制度建设,积极推进领导干部进教室、进食堂、进宿舍,增强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一线服务、为学校发展大局服务的意识。认真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全面清理领导干部超面积占有、使用办公用房等问题,杜绝铺张浪费。
29.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和省纪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严明党的纪律,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切实增强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政治自觉。制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细则。健全“大宣教”工作机制,将党风廉政教育、师德教育和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等有机结合,打造校园廉洁文化品牌。认真落实《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校、院两级“三重一大”制度,全面推进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大力促进阳光治校。积极推进党务公开,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抓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基本建设、招生工作、教学科研工作量、干部工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加大对科研经费等使用的监管力度。积极创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高校。